有一小阵子没看电影,最近练琴上瘾,书也没看。回家就是做饭练琴洗漱睡觉,小小的水平竟让我体验到了弹唱的乐趣,今天舍去一小时的玩儿琴时间看了部电影,当然还是大卫林奇,这部象人是继橡皮头之后的第一部主流电影,这部电影倒是没有橡皮头来的更加让人不适,整体的节奏就是,沉重,即压抑却又有一丝希望,观影途中有种喘不上去的感觉,神奇哈。将主观感受代入到象人身上,会发现真的很沉重压抑,有一种不敢面对,跟随着象人的支气管炎呼吸的声音,连自己的呼吸都变得堵塞了似的。一种无力感,一种被蹂躏却随波逐流的无力感。代入到医生身上,对的,也是无力感,一种虚无,审视自身内心,却无法满足自己安慰自己是一个好人。当然从医生在电影中流的几滴泪就能看出他是一个善良的人,但是剧情中有颇多值得思考的地方,我在观影前看到了一句 “兽面人心人面兽心” 的话,导致我在观影过程中,感慨万分,也证明了,我也跟大众一样。象人也是人,他不是个动物。
找一些豆瓣影评贴上,电影有些台词非常好,剧情也没有缺点,一部传记类的剧情电影,比之前看过的林奇电影都更加通俗易懂,却又能让人绅士内心。
原文出自:《电影手册》322期-1981年4月刊 原文标题:怪物也有恐惧【Le Monstre a Peur】
原文作者:Serge Daney
译文首发:公众号“远洋孤岛”
是怪物在恐惧——奇怪的是,电影以多种方式呈现了这一点。首先,是大卫·林奇对恐惧的处理。既是观众(我们)的恐惧,也是角色尤其约翰·梅里克(象人)的恐惧。影片的前半部分——直到进入医院——几乎像是一个陷阱。观众逐渐意识到,他们迟早要面对无法忍受的场景:直视这个怪物。一个粗糙的麻布袋,上面只有一个洞作为眼睛,这是观众与他们所能预见的恐怖之间唯一屏障。观众像特里夫斯一样,通过窥视的方式进入电影。观众(就像特里夫斯一样)付了钱去看一个怪胎:这位象人时而被展示时而又被禁止展示,时而获救时而遭到殴打,在地下室被瞥见一眼,又被“展示”给学者们,最终被伦敦皇家医院收养并藏匿起来。当观众终于见到他时会感到更加失望,因为林奇此时假装在用经典恐怖片的套路:夜晚,医院空荡的走廊,破晓时分,乌云掠过铅灰天空,突然接了梅里克在床上坐起的镜头,他正陷入噩梦。观众第一次——真正地——看到了他,但也同时看到了:那个本应让他恐惧的怪物,自己也在恐惧。正是在这一刻,林奇将观众从他最初设下的(‘不敢看’的)陷阱中解救出来,仿佛在对观众说:重要的不是你,而是象人;我关注的不是你的恐惧,而是他的恐惧;我想操控的不是你对恐惧的恐惧,而是他对恐惧的恐惧——他恐惧别人看到他。眩晕的视角发生了转变。
诗篇是一面镜子——《象人》是一系列戏剧性的转折,有些是幽默的(比如公主仿佛是“天外来物”的方式拜访医院),有些则是更令人不安的。你永远无法预料某一场景会如何结束。当特里夫斯试图说服医院院长卡尔·戈姆(由约翰·吉尔古德精彩出演)相信约翰·梅里克并非不治之症时,他让梅里克背诵一首诗篇的开头:然而,两位医生刚离开房间,就听到梅里克在背诵这一诗篇的结尾。惊人的戏剧性转折:这个被特里夫斯本人视作智障的人,居然能背诵《圣经》。后来,当特里夫斯将梅里克介绍给自己妻子时,梅里克不断让他们感到惊讶,比如他展示自己母亲的画像(她非常美丽),又在特里夫斯妻子流泪时首先递上了一块手帕。这种将象人刻画为总是自行填补画面并作为符号的方式充满了幽默感。这也是一种非常直白、毫无精神分析地推动故事发展的方式:通过跳跃,通过象征性的逻辑。正因如此,约翰·梅里克在维多利亚时代清教徒的英国(上流)社会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对他们而言,梅里克成了某种必去的景点。他是这个社会所需要的东西,没有他社会便不完整。但究竟是什么?诗篇的结尾、画像、手帕,这一切到底意味着什么?随着电影的推进,愈发清晰的是:对周围的人而言,象人是一面镜子——他们越来越少地看到他,却越来越多地在他眼中看到自己。
三种目光——电影过程中,约翰·梅里克成为三种目光的焦点。三种目光,也代表了电影的三种时代:滑稽、现代、古典。或者说:马戏、医院、戏剧。首先,是来自底层的目光,那是普通民众的目光,以及林奇对这种目光(冷酷、精准、毫不留情)的凝视。在梅里克被灌醉并被绑架的场景中,展现了一些狂欢节的片段。在狂欢节里,不需要展现其人性的本质(即使是以怪物的形象),只有供人取笑的身体。其次,是现代的目光,即着迷的医生特里夫斯(安东尼·霍普金斯出色演绎)的目光:对他人的尊重和内心的愧疚,扭曲的情欲以及求知欲。通过照顾象人,特里夫斯拯救了自己:这是(黑泽明式的)人道主义者斗争。最后,是第三种目光。随着象人逐渐成名并受到追捧,那些来拜访他的人有更多时间为自己戴上面具——一种掩饰他们真实感受的高雅面具。他们来看约翰·梅里克,是为了测试这种面具:如果他们流露出恐惧,就会在梅里克的目光中看到这种恐惧的反射。正是这一点,象人成为他们的镜子——不是一面让他们看到自己、认出自己的镜子,而是一面让他们学会如何表演、掩饰甚至更加虚伪的镜子。在影片开头,怪胎与他的展示者(拜斯)之间有一种令人厌恶的亲密关系【promiscuité】;然后,是特里夫斯在地下中那种无声的、出神的恐惧;最后,伦敦戏院明星肯德尔夫人通过阅读报纸而决定成为象人的朋友。在这相当令人不适的场景中,客串出演的安妮·班克罗夫特赢得了其赌注:当她被介绍给梅里克时,她脸上没有丝毫表情变化,她像对待老朋友一般与他交谈甚至亲吻他。至此,这个循环完成,梅里克可以死去,电影也该结束了。一方面,社会面具已完全重构;另一方面,梅里克终于在他人目光中看到了完全有别于他所引发的厌恶反射的东西。是什么呢?他说不出来。他将极致的虚伪当成了真实,当然,他并没有错。因为我们身处戏剧。
因为象人怀有两个梦想:仰面睡觉以及前往戏院。这两个梦想将在同一个夜晚实现,就在他去世之前。电影的结尾非常感人。当梅里克在戏院的包厢中站起来,以便那些为他鼓掌的人更清楚看到他时,我们已无法知道他们的目光中包含着什么,也无法再知道他们到底看到了什么。此刻,林奇成功地通过辩证的方式将怪物与社会产生联系并彼此救赎。然而,一切仅仅发生在戏院中,仅仅是在一个夜晚。再也不会有另一场演出了。
自我评价:
对于这部电影,对医生和女演员的看法进行不断地审视产生了许多纠结。是否医生对于象人来说知识另一个老板呢?老板让象人在昏暗腐败的角落生活,然后在利用普通人们的猎奇心理出卖象人的畸形外貌来牟利。医生让象人生活在温暖舒适的隔离病房,照顾他,让他成为了上层社会人们争先恐后来获取知名度的工具。首先我始终认为 医生并不是有意的,就如他第一次见到象人留下的眼泪,充满了善良与同情,到最后将同情转为了尊重,真正的把他当做成了一个人来看到,甚至医生觉得,让象人认识更多人与他们见面对象人更好。而老板从始至终都是一种畸形的心理去对待象人,把他当做自己私人的动物,当做谋生的工具,和猴子一起关在展示的牢笼里,被彻底当成了动物。医生的自我审视是他的善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我没发去评价医生的行为是否跟老板一样也是有着自私心理从而去利用象人为自己牟利。因为我觉得,即使医生从一开始就有这种心理,但是他彻底做到了尊重象人,并给了象人更好的生活,做了觉得能对象人好的事情,并且他还能在某天晚上审视自己的内心,是否成为了另一个老板,只不过展示的观众不懂。导演拍摄这一幕的目的,我觉得并不是像大家展示医生这个角色是否有着伪善虚伪的一面,而是告诉大家能否审视自己的内心,能否面对象人能像医生一样去尊重他,并且能够去换位思考,审视自己是否做的真确,是否是个好人。我认为医生是善良的,从一开始的只有同情与嫌弃到后面的尊重与欣赏。女演员也是,从一开始我以为女演员知识来逢场作秀,而实际上,她是一位善良的热爱戏剧的人,从她的表情就能看的出有礼貌的象人让她充满了欣赏与尊重,并没有一丝因为外貌而感到厌恶,时刻面带微笑,而不是演的。她也对象人如对待一个正常人一样,以为正常朋友一样,对着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台词,一个善意的充满欣赏的吻让象人也当上了Romeo。女演员无疑是一位善良的充满爱的女性,尊重,微笑,慈爱离不开她。最后的结尾让象人在戏院万众瞩目下站起,让象人体会到了彻彻底底的尊重。最终象人也完成了他的手工城堡,也去了他想去的戏院,体会到了爱和尊重,以及跟正常人一样躺着睡觉,并在睡梦中重新见到了她的母亲。他也是善良的人。
这部电影看完,我需要做的是自我内心的审视,而不是是评价剧中其他人物的善恶。看了很多影评,始终纠结医生的好坏,女演员的真实意图,象人老板等等等等。我在观影途中,突然冒出的有些想法让我自己都感觉厌倦与悲哀。(在象人第一次到隔离病房时,女护士一人上去送早餐,象人会不会对她做坏事呢?)(象人手中握着的照片是谁,他也渴望爱情吗?)(女演员与象人的第一次见面,如此温柔善良并奉上了一个尊重欣赏的吻,是不是在作秀让别人看到?)(象人开心的收到了自己的礼物化妆盒,开心的手舞足蹈时,我的心理竟产生了一丝厌恶感......)(象人被老板掳走,成语在马戏团表演的工具,生病虚弱被关在笼子里时,马戏团的小侏儒与巨人善良的救了他。拖着一个小房子车车的小矮人,长着一张年老的脸,我竟蹦出了一个想法,小矮人会不会把象人卖给其他马戏团.......)
整部电影看完后,确实对我产生的这些想法感到悲哀,不由得需要审视自己。女护士送早餐被象人吓到,象人又何尝没被吓到呢?他也是个人,他也会恐惧害怕,他怎么会做坏事呢? 后面知道象人手中握着的照片,是他的母亲,以及他在医生家中对医生妻子说出的那一番话,实在是让我惭愧不堪。女演员的行为完全出自于善良与欣然,并没有从中作秀,我甚至还以为有记者会以这个吻做些文章而让女演员从中获利,惭愧惭愧。象人收到化妆盒时的开心的手舞足蹈,一样一样的体验着属于自己的礼物,那种喜悦与开心是他从前从未体会的,是他第一次能感受到朋友的爱与尊重,我的厌恶感完全是我自己的悲哀,是得好好审视下自己内心了。马戏团的成员他们都是善良的,他们也把象人当做人来看,而不是一只动物,他不属于关动物的笼子,他属于他自己。
至此我能意识到,我根本没有资格去评价影片中很多人的好与坏,至于人面兽心和兽面人心这句话,不能观看外表,毕竟论迹不论心,想法会改变,当充满真正的尊重时,心和迹都会随之改变的不是么,需要改变的是大众,充满一颗善意的心。
影片进入最后,象人平躺着睡觉进入了梦乡,也步入的天堂,最后这段台词我很喜欢;
“Never, oh, never will die. The stream flows, the wind blows. The cloud rolls on high. The wave rolls in the sea. The leaf falls in the autumn. The snow melts in the spring. The sun rises and the sun sets. The day passes, the night comes. The cycle goes on forever.”
象人肉体虽然消亡了,但他的灵魂不灭,他的旅程还在继续,就像风、雨、云、河流一样,生生不息,永不消逝。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段短暂的旅程,在时间的长河里,任何人的一生都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瞬间.
最后贴上一些电影剧照:
Comments | NOTHING